办公楼详情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钢结构混凝土高层办公楼是上海市教育基础设施升级的重点项目,也是“历史传承与现代教育融合”的标杆工程。项目于2023年竣工投用,凭借卓越的设计与建造品质荣获“中国金刚奖”,总建筑面积达39518.18㎡,其中地上29057.23㎡(含1919㎡保留建筑)、地下10460.95㎡,采用钢结构混凝土高层设计,累计使用4400吨结构钢,既满足现代教育功能需求,又延续校园历史文脉,成为上海教育建筑领域“创新与传承并重”的典范。
规模布局与钢结构体系优势
作为服务高品质教育的核心载体,项目以“功能适配、新旧融合、安全耐久”为核心,通过科学的空间规划与高效的钢结构体系,实现教育场景与建筑结构的深度协同。
从规模与功能布局来看,39518.18㎡的总建筑面积构建了“地上教学核心+地下配套支撑+保留建筑传承”的三维空间体系:
地上区域(29057.23㎡):核心功能为现代化教学与科研空间,规划有灵活教室、实验室、学术研讨室及教师办公区,适配“传统讲授+互动研讨+研究型学习”等多元教学模式;其中1919㎡保留建筑经修缮改造为校史展览馆与文化活动室,保留原有建筑肌理的同时融入现代展陈技术,成为连接校园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地下区域(10460.95㎡):承担“配套服务+技术支撑”功能,包含地下停车场、设备机房、学生休闲驿站及物资储备区,既缓解校园地面交通压力,又为师生提供课后放松与后勤保障空间,形成“教学-文化-服务”一体化的校园生态。
在结构体系上,项目采用钢结构混凝土高层设计并投入4400吨结构钢,这一选择精准匹配教育建筑的核心需求:
- 空间灵活性:钢结构支撑的大跨度无柱设计,使教室、实验室可根据教学需求调整布局(如拆分小型研讨室或合并大型阶梯教室),适配21世纪教育模式的动态变化;
- 安全稳定性:钢与混凝土的组合体系具备优异的抗震性能与荷载承载能力,可稳定支撑教学设备(如实验室重型仪器)及高频次的师生流动,同时抵御上海多雨、多台风的气候影响;
- 新旧融合适配:钢结构自重轻、对地基负荷小的特性,避免了新建部分对1919㎡保留建筑地基的扰动,且通过钢结构连廊实现新旧建筑的“无缝衔接”,既保护历史建筑,又保障通行便捷性。
施工难点与创新突破
项目地处校园核心区域,面临“保留建筑保护、施工不干扰教学、新旧结构衔接”三大核心挑战。项目团队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构建“低干扰+高精度+保护性”的建设体系,攻克教育场景与历史建筑保护叠加的施工难题。
- 核心施工难点应对
保留建筑无损保护:1919㎡保留建筑为校园历史遗存,施工中需避免振动、沉降对其造成损伤。项目采用“微振动监测+隔离施工”方案,在保留建筑周边设置振动传感器(预警阈值≤0.1mm/s),同时使用钢板桩隔离新建区域地基,减少施工对老建筑地基的扰动;构件运输与吊装避开保留建筑周边5米范围,确保历史建筑结构安全。
新旧结构精准衔接:新建钢结构高层需与保留建筑通过连廊连接,若衔接偏差会破坏历史建筑风貌与通行体验。通过“三维激光扫描+BIM预拼装”技术,先扫描保留建筑外立面尺寸与接口形态,在BIM模型中模拟连廊衔接细节,优化钢结构节点设计,确保现场拼装后连廊与老建筑接口平整度误差<3mm,实现“风貌协调、功能统一”。
- 关键技术创新
BIM全周期数字化管控:从设计到运维全程应用BIM技术,不仅模拟钢结构拼装路径与新旧建筑衔接细节,还整合教学功能布局(如教室采光、实验室通风),提前优化空间设计;竣工后形成数字化模型,为后续校园设施维护、空间改造提供数据支撑。
绿色低碳施工工艺:采用可回收钢结构材料,施工废料回收率达95%以上;同步应用节能型模板与低挥发性防腐涂料,降低施工阶段的生态足迹。
工程特色与城市意义
该项目不仅是一座教育办公楼,更以“获奖品质、新旧融合、教育适配”为核心特色,成为推动上海教育基建现代化、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
1. 工程核心特色
奖项认证的品质标杆:项目荣获“中国金刚奖”(国内建筑领域重要奖项),标志其在结构安全、设计创新、施工质量等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从材料选择(4400吨优质结构钢)到工艺应用(BIM数字化施工),均体现“精益求精”的建造理念。
教育功能深度适配:空间设计围绕教育需求展开,如教室采用钢结构大跨度设计,可灵活划分教学空间;保留建筑改造兼顾文化展示与教学辅助功能,实现“建筑服务教育”的核心目标。
可持续与低运维特性:钢结构混凝土体系后期维护成本低(每5年仅需一次防腐检查,远低于纯混凝土结构),契合“绿色校园”建设理念。
2. 城市价值与意义
推动教育基建升级:作为上海教育建筑的标杆项目,其“钢结构+新旧融合”模式为同类校园改造项目提供可复制经验,尤其为老校升级中“保护历史遗存、适配现代教育”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助力上海教育基础设施向“高品质、多功能、可持续”转型。
传承城市校园文脉:1919㎡保留建筑的修缮与利用,避免了“大拆大建”对校园历史记忆的破坏,通过钢结构连廊实现新旧建筑的功能互补与风貌协调,既彰显上海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也为学生营造“知历史、明未来”的教育氛围。
树立绿色教育建筑典范:项目将可持续理念贯穿建设全程,从钢结构回收利用到节能系统应用,为校园建筑树立“低碳、环保”标杆,引导教育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向“碳中和”目标迈进,契合上海建设“全球绿色低碳城市”的战略方向。
四、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钢结构混凝土高层办公楼以“39518.18㎡多元空间、4400吨钢结构体系、1919㎡历史传承、中国金刚奖品质”为核心亮点,既攻克了“校园施工+历史建筑保护”的复合难题,又通过功能适配与可持续设计,满足现代教育的多元化需求。
项目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创新、传承、绿色、安全”的现代教育建筑理念,2023年竣工后,不仅成为东昌中学提升教学品质的“核心引擎”,更以“新旧融合的文脉传承、行业领先的建造品质”,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教育基建领域的标杆项目。它既是一座服务于教学的功能建筑,更是承载校园历史、引领教育建筑创新的文化地标,为中国教育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样本。


